出口加工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的起起落落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静心回顾下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历程,从而来展望中国出口加工业的未来。
改革开放激发产业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来自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步落后的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各类工业产业,出口加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集群模式的珠江三角洲产业体系,形成以玩具、家具、服装、鞋业等多个产业集群的产业板块,从而珠三角在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公认为亚洲最大的出口加工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珠三角出口加工业大中小型企业超过35万家,产业规模超过2700万人,其产值超过珠三角总产值的56.3%。随着珠三角的产业规模在90年代后逐步的发展壮大,全国各地的出口加工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全国进入出口加工大发展的高峰时期,就上海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出口加工区就有六家,其开发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其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年度工业总产值的32%以上。中国真正的成为世界大工厂。
产业升级引发产业变化
出口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主要的生产形势以来料加工和补料加工为主。当中国历经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向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看齐了,原本落后的小城市已经发展为大都市,其原本低廉的土地使用价格和劳动力人力资源今非昔比,就国务院新规土地价格标准已经向比改革开发前夕超过十多倍的使用出让价格,劳动力资源成本也提高近五倍多的巨大差异,这无非是对纯粹靠成本优势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出口加工业,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国家对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产业经济已经从基础生产业转向先进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研发型发展,不在依托低廉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在世界舞台竞争。这直接影响着中国出口加工业的产业变化,具备一定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开始转型向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而简单来料加工和补料加工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开始转移阵地,由沿海地区转向内陆地区,如安徽、四川等地区,由中国转向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通过减少基础成本(土地及厂房使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来保证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利润,这在2000年后的中国出口加工业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也就是近阶段出口加工业的第一次产业变化,产业两极化。
美元逆差触发产业动荡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外汇储备速度惊人,2006年中国银行就公告中国的外汇储备超万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其储备金以美元为主力货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前行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美国多元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元的世界储备价值开始被动摇,其相对多国货币的汇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而人民币则因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开始呈现汇率飙升,这对中国这样以美元货币为主的外汇储备大国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形势,就2004年9月来看,美元基准汇率是827.66,而到2008年9月美元基准汇率是682.9,这个巨大变化无非给出口加工业带来了无可逆转的压力,不难看出短短4年美元逆差已经达到17.8%,大大压迫了出口加工业15%-25%的利润额,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致命的压缩,如果加上4年来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几乎无法实现,从而开始出现大量的企业减产、停产、转移、转行,这在珠三角反映特别明显,上半年珠三角关闭、停产、歇业的大小出口加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空置的厂房远超过6000万平方,其中部分企业转移到印度、泰国等相对贫困或者世贸逆差较小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上半年,上海地区也已经有65%以上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出现亏损现象,25%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停产或关闭,只有10%左右处于暴利产品的出口加工型企业还在苦苦支撑,出口加工业在中国出现面临产业动荡。
新政出台政府力图救世
2008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最新的出口加工企业退税调整,纺织服装出口退税调高2%。从表面来分析这是国家对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产业服装业的一项重大的救世手段,众多转向内地落后地区发展的中小服装出口加工企业无非得到一个春天的消息,2%的经营空间已经给这些企业预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加上通过产业转移形成的地区差异价值(土地使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中小企业得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从实质来分析,这也是国家通过出口退税调整来测试对产业推动和平衡的影响,首先可以摸索出一个平衡市场的退税标准,其次又能套用到其他出口加工业产业,达到精准的行业性救世。但从事实分析,2%的退税调整对出口加工业服装业的主导规模型企业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如果按照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大约1个月时间2个百分点的利润就被压缩完了。再说,大型企业为了确保品牌和质量在世贸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绝不会轻易的转产其他地区,其自身不断被提升的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变得让企业自身经营更难以重负,逐步在走向产业的末路。新政出台力图救世,就目前而言并未达到其真正用意和效果。
行业发展究竟路在何方
中国有句古训:大势不可违。世贸经济的不景气和美元逆差的惯性刮落,出口加工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时期,研究行业出路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首先是产业升级,从简单加工向核心研发的实质性升级,事实证明,产业要有较强的抗风险性,唯有具备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和高端核心技术,只有引领行业的技术才有主导行业的能力,这是我国出口加工企业面临挑战性的课题,只有加工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占我国出口加工企业总量的95%,有选择性的培养企业向核心研发发展以及规模经营,从而提升其在市场的长远的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如何选择企业、如何扶持企业、如何引导企业?这才是政府考虑和潜心去研究的问题。其次是企业转型,从出口加工转向中国市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更多的外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已经发展强大的中国市场,更多的总部迁移到了中国、更多的产品转移到了中国、更多的资源投向了中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被提升的消费能力是吸引全球企业转向中国市场的动力,就汽车工业来看,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的总量和品牌已经超过了中国以外全世界的总量,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总量已经超越了美国荣居首位。如果原出口加工业的企业不想就此罢手的话,如何占据中国市场或许是企业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企业如何主动选择生存、政府如何合理选择发展,未来之路在企业和政府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