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工业地产的升温,上海许多工业用地成为众开发商的目标,工业地产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工业地产将何去何从?昨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工业发展咨询公司总经理董锡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提出:沪上工业地产亟待建立题材储备中心,以“智业”充实“置业”,为工业地产市场提供“导航”。
每年新增500万平米
据董锡健介绍,上海共有8000多万平方米工业地产,虽然每年有大量厂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被置换,但每年仍有新增500万平方米。
土地变性后的工业地产大多被改建为住宅小区、办公楼、商场、广场、绿地、专业市场等,未变性的则成为都市工业园区。但近年来工业地产开发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缺乏规划和策划的厂区、厂房往往被一些低层次重复的小企业入驻,而一些盲目跟风改造的工业地产因缺少有智慧的题材而陷入进退维谷、步履艰难的困境。有的更因资金匮乏而成了烂尾楼,闲置空关造成浪费。
据董锡健说,目前有5个政府主管部门对工业地产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对类同相似的题材一律严控,许多上报项目批下来的实际用地尚不到申报的10%。
需求有增无减
董锡健称,实际上市内外、境内外对上海工业地产的需求有增无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产业的转移,需要有大量的工业地产安营扎寨,前几年就出现了境外1.2万家中小企业叩关进入的趋向,至今势头未退;二是一些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纷纷迁往上海,工业地产也是筑巢引凤、腾笼换鸟的理想选择之一;三是生产服务型的产业链新业态需要集约化、规模化的工业地产;四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物流基地也需要工业地产,应该导入都市新经济概念、后工业园区概念、国际总部经济概念,为日益火爆的工业地产市场预设接口、储备题材,与之匹配。他认为,市北工业新区倾力打造的国际行业协会总部中心、国际前沿产业服务集聚区等项目以及在闵行区筹建的创投兴业大厦,比较适合对工业地产开发的新要求。与其让工业地产等入驻,不如未雨绸缪地储备相应题材,制胜于先机,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放大数倍。
董锡健提出,有关调查显示,五年后上海将有1/3的白领在家工作,1/5的蓝领在家周边工作,“家庭工业”、“社区产业”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业态和工作模式。对此,有必要问一下工业地产开发商:你们为未来的产业形态变化预留空间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