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幅高达11.9%。这些数字,均远超过我国政府年初设定的全年增长8%的目标。经济高位运行本无悬念,但如此高的增长还是出乎大部分财经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意料。形势一下变得严峻起来了,中国本就是一个经常用数据说话的国家,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各类学者和政府官员争论纷纷。7月26日,关于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的相关报道出炉,可清晰的看到近段时间被官方仔细斟酌、精心表述的“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在政治局的会议上被强化为“遏制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由此可见我们的最高当局已然直面过热之虞了。政府对经济过热的判断和调控力度将会发生重要变化。细观GDP的构成,投资和净出口增长过快是GDP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贸易顺差更是屡创新高,几次的调控政策均未起到明显的作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体系全球化趋势下的跨国外包和工业产品供应链重组引起的,随着工业体系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形成供应链的重组。全球的工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进度加快,在工业全球化格局中比较优势明显,很快中国就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产品加工厂。工业制造企业纷纷的崛起,这都源于我们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格,虽然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和崛起,国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起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很多领域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国内制造企业的经营多数停留在很多的加工贸易业上,而且都是外国的经销商拿掉大部分的产品利润,而我们只取得部分低廉的加工费,这当然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致。随着近几年中国扩大外资引进,逐步放开产业限制领域,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我们一些工业区在招商定位和产业化定位上仍是居于现况。正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和目前产业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都纷纷开始把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当成主要经济工作来抓。从上海招商网的区县招商栏目中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作为长三角工业的领头羊上海正在积极的开展大规模的产业化线路调整中。作为长三角的其他二、三线城市也都在积极的备战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大对接。笔者也曾在很多的报道上都看到说中国将要面临着从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工厂转型的时代的到来,可是如果产业环境不优化、产业结构不升级、产业模式不尽快转变,要真正实现转型谈何容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