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股份(002077):公司主营为镇江新区园区的综合开发经营和市政工程等,并且开展了铜的深加工业务,大股东为镇江新区大港开发公司,具有政府背景,这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经过11年的开发建设,镇江新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造纸基地、国内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基地、汽车缸体铸造基地、音视电子产品整机生产基地,并引入了法国道达尔石化、意大利菲亚特、日本三菱化学等国际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港股份在镇江新区的园区综合开发经营和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其大股东镇江大港开发总公司是新区管委会下属国有企业,该背景利于获得政府的支持。背靠镇江新区管委会。大股东镇江新区大港开发总公司在发行公众股后仍持有57.62%的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大股东是镇江新区管委会的下属国有企业,该背景有利于获得新区政府的持续支持。大港股份业务面临转型。国家实施更严格的土地政策,对于依赖于传统土地批租的开发区企业带来挑战,转型的路径是向下游和关联行业发展。大港股份的土地批租收入将逐步减少,公司将通过发展工业地产出租业务来维持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IPO项目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前几年占了公司主营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铜材销售毛利率迅速下降,导致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下降。随着IPO项目投入工业地产项目取得成效,高毛利率的租金收入将稳步成长,从而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我们预计园区综合开发经营和市政建设业务将稳步增长,两项业务的毛利率能够保持稳定。
公司的应收账款政策还属稳健,但偿债能力明显下降。公司大部分业务与开发区有关,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较小,而且公司采取了较为稳健的会计政策。但是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均明显下降。公司IPO成功有助于能够改善财务结构。镇江新区大港开发总公司其前身为大港开发区经济发展总公司,是新区管理委会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3.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由镇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拨付。
1999年9月,大港股份公司设立时,总公司与园区综合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市场销售等资产、业务相关的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进入公司;此外还包括:奇美化工、奇美油仓、奇美塑料和奇美树脂各8%的股权。三明集团也以铜材经营相关的资产折股投入公司,其它发起人股东还包括:镇江市大港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镇江新区兴港运输有限公司和镇江市大港开发区房地产物资投资公司等三家公司,五家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为17562.81万元,按1:0.683262比例折股,股份总额为12000万元。2000年4月正式设立股份公司。公司发行公众股后,股权结构见图1。公司募集公众股后,大股东大港开发总公司仍持有57.62%的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
公司主要从事镇江新区内的工业园区开发、市政道路建设、仓储物流、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与租赁和铜排生产等业务。公司现有镇江市大港通达铜材有限公司、江苏大港物流有限公司、镇江港润物业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出口加工区港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控股公司和各参股8%的江苏道达尔液化气有限公司、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镇江奇美油仓有限公司、镇江奇美塑料有限公司、镇江奇美树脂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目前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对公司收益影响贡献不大。参股子公司主要以分红方式获得收益,2005年给公司带来1025万元的投资收益。国家对开发区政策的调整,使得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各开发区之间招商引资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面临如下转变: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由土地开发和产业开发向围绕园区产业链进行技术开发、资本开发和服务开发转变,由单一工业区向集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工业新区转变。
我国园区建设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城市及工业园区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随着开发区本身面临的转型,开发区开发企业也面临业务转型。从国内目前开发区企业的转型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向比较纯粹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如金融街和陆家嘴,原有的园区开发功能弱化,形成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租赁为主要盈利模式;第二类企业主要还是依存所属的开发园区,但在业务上,向下游、向入园区的企业参股投资,甚至向园区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等方面转型。典型的企业有张江高科和苏州高新。张江高科是向入园企业参股投资比较成功的案例,而苏州则努力于向园区公用事业服务商转变。镇江新区发展远景较为看好,公司业务的扩张潜力较大。可以予以密切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