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滨江达海,位于两桥(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两市(南京、扬州)和两圈(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之间。规划选址属缓岗丘陵区,地质条件优越,平均承载能力达30吨/M2,历来就是国家、省、部石化工业规划区,70年代曾是国家油头项目规划区,90年代是原化工部规划的沿江重化工产业区域,目前已成为江苏省宁扬沿江化工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适宜大运输量、大用水量项目尤其是重化工项目的布点。
近年来,扬州化工园区坚持把加速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生命线,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使得扬州化工园区做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理念篇:确立环保优先地位
1、坚持环保优先理念。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积极实施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紧紧依托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常设性的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切实防止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编制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其他各项专项规划的指导性规划,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设置绿色“门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产品档次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进区建设。
2、坚持链式招商理念。坚持把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乙烯、丙烯、氯碱、芳烃等四条产业链的建设,着力做大下游,积极挺进中游,全力突破上游。通过产业链的培植与整合,推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特色化、链锁化、创新化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之路。
3、坚持循环发展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产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条,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园区为单元,强化供应链整合,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加快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园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合理选择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良好相一致。
机制篇:四大机制强化环保监督
一抓源头,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机制。一方面,积极设置进区门槛,确保外资项目投入不低于40万美元/亩、产出不低于50万美元/亩,内资项目投入不低于300万元/亩、产出不低于300万元/亩。另一方面,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准入门槛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二抓重点,建立健全执法管理机制。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治污设施的可靠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开工核准与竣工验收制度,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与治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对现有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切实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采取“驻厂环保专员”的方式,全面加强现场监督、监测,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凡是违反环保管理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一经查实,该停产的坚决停产整顿,该处罚的坚决严厉处罚。对区域环境,建立了环保职能部门、化工园区、相关企业三级环保监督网络,每周对重点企业进行监测,定期对胥浦河、长江水域等主要水系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每月在区内设点监测空气质量。
三抓监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在项目签约时,通过举办签约仪式、上网公布项目信息等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招商项目情况,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项目环评时,通过发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的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对环境质量、拟建项目可能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意见,鼓励广大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项目开工前,通过广播电视、上网发布、张贴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布项目相关信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使广大公众充分了解化工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民监督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2006年2月,我们在党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中,先期聘请了36名文化程度较高、热心环保事业、议事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化工园区环保公众监督员,对化工园区环保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监督。
四抓联动,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平战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编制了《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组织指挥、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五个方面,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督促区内企业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进一步识别重大风险源,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化工装置周边配套建设防渗、防溢的围堰和事故池、防火堤,积极储备事故救急物资,定期组织实战演练,保障了企业生产安全运行。
投入篇:坚持加大投入,提升长效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环保规划投入。我们在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聘请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今年1月份,《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获省环保厅批准。同时,我们还全面启动了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大连化工、江苏优士化学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制度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是加大环境基础建设投入。按照“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方针,大力推进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体系等环境基础建设,确保有效保护区域整体环境,降低区域环境和社会风险,努力实现产业日趋集聚、污染集中治理。目前,仪化污水处理厂、真州污水处理厂已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综合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总长近15公里的污水管道已连片成网,青山垃圾填埋场、福昌化工残渣处理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大连化工等企业本着“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污染环境,企业环保的控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搞好环保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的精神,自觉强化环保责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实现了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建设投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一方面,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适度缩减工业用地规模,积极留足生态建设用地,工业项目选址也尽可能远离长江岸线和水源保护地;另一方面,加快生态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在主要水系、主要干道和各个功能区之间,高标准规划了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的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和防护隔离带,着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和优良人文环境的现代化工区。目前,胥浦河两岸100米宽、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主要道路两侧20米宽的生态景观和防护林带工程已初步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