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显示,总部经济园区在大力圈地兴业,但已有部分项目陷入“修了庙难求和尚”的尴尬境地,使得地产商们感觉前路漫漫,何其修远。
何为总部经济园区,至今尚无定论。综合专家观点,总部经济园区以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楼群,形成集办公、科研、产业于一体的企业总部聚集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中枢式运营管理氛围,以高效、多能、全屏化优势为企业创建发展的高速通道。
16只领头羊
在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今年发布的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上可以看到,上海已经“圈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民营企业上海总部基地、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楼宇区、淮海路总部楼宇区、徐家汇总部楼宇区等16家将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经济基地。
从大环境看,上海已经具备引入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实力。当英特尔、微软落户上海紫竹园区,Ebay易趣、联想、IBM、杜邦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量身定做研发中心、总部大厦等不同功能的楼宇之后,总部经济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迅速发展起来。
成熟者寥寥
有人认为,中国的总部经济园区项目,无味鸡肋多于美味奶酪。
星月集团上海投资副总裁邬峭峰表示,一座敢于自称总部园区的项目,至少要在规划中注重低密独栋、高层楼宇和配套设施的合理比例,从硬件上达到集展示、研发、贸易、财务结算为一体,实现真正的低密度、智能化、生态型总部办公环境。
由于中国总部经济园区尚属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上海乃至全国还没有成型的成熟案例可作为范例参照。
任重而道远
究竟,什么样的现代商务园区能称为总部经济园区?
英国道丰国际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许为平给出了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指标:130万平方米,独体独栋、独立冠名总部楼;单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左右,园区绿化率达50%以上;能够体现总部群体优势,国际化服务元素也要齐备,包括五星级酒店、不少于40000平方米的商业配套设施、大型地上、地下停车场以及总部小公寓、饮食单位。
从“软设施”来看,楼宇是能够集中科研总部群、产业总部群、金融总部群的有机组合型产品。对总部经济园区的开发而言“硬件、软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据悉,一个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周期大概在3-5年,目前上海的总部经济园区处于论证和起步阶段。国外成熟的总部经济园区对基地构成、商业及其配套和智能化系统都有很高的要求,上海要建设足以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商务园区任重而道远。
各界争鸣总部园区
鸡肋派:
总部经济园区既是一个很明确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运用模式。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讲,它也是新出现的一个课题。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新的处于起始阶段的经济现象,所以成熟的案例,目前来说还没有真正的产生。
目前,市场上还缺少原汁原味的总部经济园区。建立总部经济园区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入驻后需要什么?在研究了国际国内案例后,用一个动态的眼光来看,随着园区不同类群的客户进入,它的配套还会有新的形态随之而来,现在进来的是制造业,如果将来进来了其他行业,园区要知道量体裁衣。
相对于之前的制造业来说,目前的总部经济园区以创意产业为主,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企业总部发展对于区位和周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受政府产业规划的发展等因素,既要设施完善先进、环境整洁优美,又要具有发达的产业链与其配套。相比较,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总部经济园区仅是单打独斗,流于形式而已。
总部经济园区的市场比较混乱,尤其是产权。由于总部经济园区的前身是郊区工业地产,在转为总部经济园区项目时,产权的归属有些是工业地产,有些是商业地产,甚至有些项目建设成了类别墅的形式,因此产权问题对企业选择总部经济园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奶酪派:
作为工业和商业地产的新型的办公模式,总部经济园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及宽裕的办公环境吸引了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用高昂的租金来转化为一幢拥有独立产权的办公场所,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长期运营成本和安置预期的人员扩张。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海拥有优秀的城市综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可能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部经济园区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