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手中集结的土地越来越多,这一现实引起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为防止企业囤地行为发生,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对近期土地调控政策进行解读时再次表态:各地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重点对囤地开发商进行查处。
为此,国土资源部推出了4项措施:实行“净地”出让、合理控制单宗地块出让规模、合同约定地块开发周期、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等。
在上述4项措施中,合同约定地块开发周期最引人注意。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每宗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以确保供应出去的土地能够及时开发建设,形成住房的有效供应。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分析认为,对于打击企业囤地,这项措施是最有力度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土地开发周期。
严金明认为,这项措施将从以下三方面影响未来土地市场供应:一是在土地出让规模上,土地管理部门会根据竞标房地产企业的实际开发能力,将出让土地规模控制在其3年开发能力范围内;二是在开发项目严格控制3年开发周期,如果开发商3年未完成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惩罚;三是在土地出让文件中将说明3年必须开发完毕的条件,开发商在受让土地时也必须接受和做出相应承诺。
一位开发商则认为,“开发周期不超过3年”的规定,虽然也考虑了房地产开发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的实际,但是开发商从拿地到办完土地手续、进场清理就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有的项目还会遇上一些非开发商因素造成的问题,所以此规定仍然有“一刀切”的嫌疑。
然而,全国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现实给房地产调控部门造成了巨大压力。土地政策被调控部门寄予厚望:以积极的土地供应政策来增加房屋供应量,进而以增加供应来稳定房价。但增加供应的土地被房地产上市公司大量囤积。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揭示,当前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型房地产上市企业的现状堪忧,囤地10平方公里以上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不下10家。
严金明分析,“有关部门想利用市场手段来解决房屋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但政策在传导时被开发商囤地行为所堵塞。”
针对上述情况,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就包含摸底企业囤地情况的内容,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国土地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位土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各种防范开发商囤地的具体办法都已经早就有了,但在各地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当务之急是,尽快对全国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摸底,搞清楚哪些地区是囤地集中地区,哪些开发商应该上囤地的‘黑名单’,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囤地的更为具体的处罚措施。”严金明说。
北京新增土地将分割供应
在国土资源部有关查处囤地的规定重申2天后,10月30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年底前的2个月内,北京市将计划供应的近700公顷土地分割成42块面积不到20公顷的土地进行公开出让,目的是杜绝企业囤地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