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有土地出让中,每平方米楼面地价高出周边房价的“天价地”在上海、南京等地频现。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非理性的土地价格上涨隐含着房地产市场投机和投资需求过度扩张,对地产市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不容低估。
日前,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召开土地供应政策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天价地”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非理性的土地价格上涨隐含着房地产市场投机和投资需求过度扩张,对地产市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不容低估。专家建议,坚持国有土地公开出让制度的同时,对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本必须加强监管。
专家认为,“天价地”现象非常危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道林提出,在目前城市保障性住房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天价地”易引发公众对于房价增长过快的恐慌心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邬翊光指出,有些开发商高价拿地,并不是单纯为了建造房子出售,而是为了在股市上翻云覆雨,把拿到的土地当作一种金融手段,大搞资本运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周建春提出,一些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频频拿地,制造“地王”,房地产投机和投资需求扩张,真正的住房消费受到抑制。
为防范国有土地出让市场中的非理性投机和投资行为,首先要继续坚持国有土地公开供应制度,推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中国社会科学院雷爱先博士认为,这是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今年颁布的物权法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其次要严格控制囤积土地,规范用地需求。专家认为,可以适当缩小土地出让面积,加快土地开发时间。尽快建立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对土地开发规模过大的开发商,采用累进制的税费征收办法,从经济上抑制其囤地的冲动。优化 中小企业投资环境,使一些资本除了楼市和股市,还有别的投资获利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小映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住房供应制度中,必须两条腿一样长。一方面坚持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果,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推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力度,进而改变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预期。加强对地产市场的金融监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提出,资本市场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金融资本对房地产供应和需求的支持很大。在目前经济环境下,要对进入地产市场的“游资”“热钱”进行严格监控,防范其引发金融风险。
近来土地出让市场呈现出的状态令人震惊:“地王”不断推陈出新,动辄每平方米过万元的地价成本,早已高出周边房价。
眼下相当多的房地产企业,“不是已经上市在增发,就是走在上市的路上。”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格局的不断改变,房价上涨——地产股升值——巨额融资圈地——土地储备充足抬高股价、高地价再拉高房价……一幅房、地、股联动图不时浮现到人们眼前。
相关阅读:
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明确范围,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今年将在全国开展专项执法监察,范围是去年国务院31号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各级监察机关将严肃查处工业用地出让中的违纪违法案件。
我国加强对工业用地管理
2006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通知》,明确规定自今年起工业用地必须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年底,国土资源部又下发《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出让费标准也相应提高了一倍。
中央政府的每一招都指向工业用地的无序出让与流转,使其不再给压力重重的房地产市场“添乱”。不过大量经验表明,新制度推行后很快就会引发“灰色”市场操作来缓和这种刚性的冲击。
细心观察此中种种变化,不无启发和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