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出台的“限外令”,似乎产生的却是逆向激励效应。2006年,由境外资金促成的整幢物业收购宗数比2005年仍然猛增四成。
据戴德梁行2月6日最新发布的《亚太区物业市场回顾》年度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内地一共成交了322笔超过1000万美元的房地产交易,同比上升了22%,成交总额达1577.47亿港元,同比增加33%。
该报告指出,在这322笔交易中,273笔(85%)为土地交易,49笔(15%)为整幢收购。与2005年相比,土地交易成交数量上升19%,而整幢收购宗数则上升44%,涉及金额更是跃升67%。
尽管层层深入的宏观调控使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盘整,但中国仍然成为亚太市场中跨境投资资本的最主要集聚地之一。
“这反映出整幢物业收购占整体房地产投资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董事陶汝鸿表示,“交易宗数及金额同步上扬,标志着在房价上涨和看好人民币升值潜力前提下,投资资金对中国市场,特别是能够提供可观回报的建成物业兴趣日浓。”
与土地交易有80%来自境内相比较,整幢物业收购则有82%来自境外资金(指所有在海外也包括香港上市的投资者及发展商),涉及金额达295亿港元。
并且,从该报告所披露的数据可见,投资者所青睐的整幢物业收购地,首选地点仍为上海和北京。2006年两地的交易宗数占整体的73%,与2005年持平。
而作为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上海无疑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城市。去年上海总共完成整体收购由2005年的16笔上升到26笔,占整体物业投资的比例也由47.1%上升至53.1%。
不过,珠三角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的表现在去年也有了一个实质性的飞跃。据陶汝鸿介绍,“2005年广深各有1宗整幢建成物业投资买卖,但2006年,两地的宗数分别增至5宗及4宗,合计占整体的近1/5,较2005年的份额上升3倍。”
他表示,随着京沪两地投资者的追捧,楼价也跟着迅速攀升,这使得一些境外资金也开始觊觎珠三角地区的投资机遇,并把视线转移到华南,尤其是珠三角这一出口及物流业蓬勃发展的地区。
“事实上,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提到将投放更多资源促进珠三角的物流、金融及服务业的发展,这将使得接下来珠三角物业投资市场还可看高一线。”在陶汝鸿看来,包括将于2010年建成、耗资168亿元人民币的广深港铁路等多个大型基建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珠三角贸易、内外部消费、金融及服务业发展。
但是,不同于2005年办公物业一枝独秀的局面,2006年外资对内地住宅物业的收购在类别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从先前的只盯牢高档写字楼,到如今服务式公寓甚至中档住宅也成其“猎物”,投行们的胃口越来越大。
戴德梁行上述“亚太区物业市场回顾”年度报告显示,虽然写字楼及商铺仍最受欢迎。然而两者合计所占整幢物业投资总数比例已由2005年的68%下跌至2006年的49%。另一方面,服务式住宅、住宅及酒店三类物业占整体物业的投资比例由2005的20.6%上升了一倍,达到40.9%。
不仅仅是整购物业,境外投资者在土地市场方面也是大显身手。戴德梁行北亚区副主席兼投资部主管李志荣先生称,“很多颇具实力的境外投资者,特别是海外上市的香港或内地发展商,均未受到国内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影响,仍积极竞买土地用做长线投资。”
仅就价值1亿美元以上的土地交易来看,2006年这样的大宗土地交易数目比2005年的26宗上升54%,达到40宗。而在这40宗大额土地交易中,境外资金就占据了半壁江山(20宗),较前年增加43%。
不过,李志荣判断,“土地投资仍会以境内资金作主导,而境外资金为减低开发风险,仍会以整幢建成物业作为投资首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