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过半?中国社会科学院昨日发布的国内首部《工业化蓝皮书》是这么下结论的。
通过综合指标评价和分析,蓝皮书指出,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地区已经过半。
指数年均增5点中国工业化驶入快车道
根据蓝皮书对中国工业化的综合评价,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已经进入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这表明1995~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这意味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
长三角珠三角同处工业化后期后半段
蓝皮书将全国分为七大经济区,分别为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中部6省综合经济区、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从七大经济区工业大水平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85和80,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不但远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且也高于东部水平。环渤海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70,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推算到2021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另外,在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了33分,如果认为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具有一定的转折意义的话,那么,“十五”期间的2002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转折之年。从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
■相关链接 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遵循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社科院学者综合多种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国家(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选择了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