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建设用地招拍挂三周年论坛上,广州有关专家和开发商代表指出招拍挂引发的负面效果,建议土地出让尽快设立准入制度,防止大开发商垄断土地,出现既有土地者疯狂拿地,急需土地者无地可拿的尴尬局面。
专家建议招拍挂设准入制度
在此次论坛会议上,合富辉煌房地产首席分析师黎文江建议,政府在出让土 地中应设定出让准入制度,对拿地较多的开发商设置一定的限制,如果开发商手头上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土地,就不让他参与拍卖,要求其先用完再拿地,并要求其计划好确定多少年内将手头上的土地开发完。通过这种方式适度地限制大开发商继续拿地,将机会让给中小企业。
论坛上也有专家建议修正招拍挂制度,以“价优者得”代替“价高者得”。“价高者得”必然出现的结果是开发商为了拍得土地,不断喊出高价,最终成交的价格一次次地缔造着“地王”。拿地价格高了,也就是产品的成本高了,那最终的产品价格必然高企,遭罪的还是消费者。“价优者得”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开发商们正确合理地估计土地的价值,减少恶意轰抬地价及囤地行为。
专家们针对现实状况的建议引发业界重新思考土地招拍挂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任何制度都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
土地招拍挂是把双刃剑
从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竞价出让,至今土地招拍挂制度已经实施了整整三个年头。虽然这一制度规避了之前诸多违规交易土地的现象,避免了协议出让方式出现的“零地价”怪相,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众人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一是,出让的土地多是大面积的地块。就拿最近的地块出让来说,广州市9月份可以说是“土地出让月”,出让总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之多,其中就包括开发区的一块超过10万平方米的用地,地块面积大,其出让价必定很高,这块地最终以6567万元底价成交,一般的开发商对这个价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价高者得”弊病多多。土地招拍挂制度实行的是“价高者得”,这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开发商设定了一道门槛,资本不甚雄厚的开发商只能处于观望状态,最终能成功拿到土地的都是那些大开发商。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大开发商手中掌握着可供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开发的土地储备,而那些急需用地的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望而却步。
三年前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是一次变革,三年的实践一次次地检验着这次变革。事实上,招拍挂实施的这三年恰恰是房价在政策调控下“涨声四起”的三年。正如湘江伟业董事长方明理所言:“不是说土地招拍挂制度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进行招拍挂,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太大。”相信专家谏言后,土地招拍挂会逐步设立准入制度,规范土地出让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