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但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在工业领域,虽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大,但并没有占据高增值环节,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仍然受制于人,深圳在产业层次和分工上仍然没有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甚至是周边城市拉开差距,在当前资源紧约束、营商成本上升、国家政策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深圳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时期。我们预计这个调整、蜕变、重生的转型过程将会漫长而痛苦,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8日,深圳市贸工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首先表现出的是明显的“居安思危”意识,是对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深圳工业结构“三大变身”
“深圳的产业结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深圳市贸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深圳农业仍占较大比重,1979~1980年三次产业比重平均约为33∶23∶44,形成“三一二”产业格局;第二阶段是1981年~1992年,这一阶段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三次产业比重平均约为10∶42∶48,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至今,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圳承接了制造业的转移,建立了以加工贸易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一、三产业,形成了“二三一”产业结构,譬如,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6∶58.9∶40.5。
“20多年来,深圳的工业经济结构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群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三是实现了从受托加工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快
“近年来,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当初深圳建市时,深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13亿元;到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671.2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
据介绍,2006年,深圳市连锁商业销售额占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到约50%,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批发市场主要以布吉农批市场、赛格电子市场等大型市场为主,2007年布吉农批市场还入选全国批发市场十强。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为契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也获得腾飞。截至2006年末,深圳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0家,网点1188家,总资产达1.61万亿元,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经营效益良好,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伴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物流业逐步壮大,2006年物流业总产值达到1374.0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14.05亿元。目前,全市物流和货运企业达3000多家。
工业仍将是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今后一段时间,工业仍将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深圳市贸工局有关负责人谈道,根据深圳市政府批准的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工业用地基本是零增长,具体操作上采取每年新增6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出让,同时将原有部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等其他用途。在此条件下,会有一部分企业将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外移,逐步被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所代替。
深圳工业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方向是要“形成两个基地、两个中心和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形成泛珠三角地区的生产管理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形成与香港在制造业、服务业间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与广州在轻、重工业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与周边其他城市在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重点实施“1136+X”工程,即巩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突破,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三大战略产业发展壮大,保持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包装、黄金珠宝六大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发展若干个特色工业行业。
“依据经济发展规律,预计第三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该负责人表示,对于服务业而言,重点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及高端服务业,包括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和高端旅游等,并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和建设诚信服务系统,放宽市场的准入领域,加强人才引进交流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