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热烈关注的目光中,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一次总结展望、承前启后的大会,是一次广泛动员、指明方向的大会,是一次积极思考、群策群力的大会。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着力改善宏观调控、推进节约集约、坚守耕地红线、规范矿政管理、实现找矿突破、维护群众权益、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开始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我们成功地运用资源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有效地约束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把土地闸门,加强矿政管理,促进地质找矿,带来了我国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更加关注民生,维护群众权益和服务社会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功不可没。
成绩使我们充满信心,问题让我们充满警醒。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转化为每个人、每个地区的自觉行动。这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国土资源领域,即一直为人们所担忧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供需矛盾。
有例为证。多年来,各地申请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远远超出实际供应指标,缺口高达2/3。对17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工业用地产出率不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2%。矿产资源也存在同样问题。实际上,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回采率、选冶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都很低,只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约低20个百分点。
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难以为继。有人或许会说,改变这种状况受制于大环境,存在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一个部门,难以有大的作为。甚至有人畏惧困难,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想改、不敢改和不能改,满足于混日子,满足于做庸官、懒官、太平官。如此行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只会大打折扣。
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使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落地生根,使科学发展观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落地生根,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从何入手?徐绍史部长在会上的报告中说得非常明确,那就是:突出重点,着力探索宏观调控机制、共同责任机制、开源节流机制、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这些内容,涵盖了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局,涵盖了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涵盖了全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积极互动。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抓落实,一定会有崭新的工作局面。
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场勇敢挑战自我的攻坚战。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和工作作风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不允许我们偏安一隅,视野狭窄,忘记全局;不允许我们思想保守,缺少对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不允许我们止步不前,缺乏改革创新的激情。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挑战自我,需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帷幕已经拉开。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齐力同心,上下求索,努力奋斗,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