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区的所在地,原本是上海重工业厂区,有着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上海钢铁厂、上海港口机械厂等一批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变迁的企业。改建的中国船舶馆尽可能地保留了江南造船厂老厂房的历史痕迹,减少对原有材料、色彩的干预。
世博园区的所在地,原本是上海重工业厂区,有着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上海钢铁厂、上海港口机械厂等一批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变迁的企业。上海世博会,直接改变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的方向,更引发历史和未来之间热烈的碰撞。
随着这些工厂被搬迁,遗存的二三十幢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以及散碎的钢铁部件,被可持续地更新,“改头换面”成各种不同的展示场馆和展品,为上海世博会平添了工业和绿色融合的文化基因。如今,园区内约有30多万平方米场馆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利用,开创了世博会历史的先河。
江南造船厂旧址留住民族工业之根
根据上海世博会的总体规划,素有中国民族工业摇篮之称的江南造船厂已于去年迁往长兴岛。但在世博园区的浦西片区里,仍有不少展馆是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改建而成。
江南造船厂,原名江南制造局,初创于1865年,1867年迁至黄浦江边。此后150多年间,伴随着黄浦江的潮起潮落,它经历了清末洋务运动,见证了日军的侵略与抗战的艰难,更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添上了浓重一笔。
历史的空间,承载了新的文化内涵;工业的文明,与世博的发展难分难舍。在这里,老厂房的改造,“顺从”地尊重了场地的文脉,新展馆的剪影,淋漓尽致地诠释着黄浦江边的世博情怀……
中国船舶馆的历史气质
中国造船业的根在此。利用原东区装焊车间改造的中国船舶馆,除了要体现世博主题、展示企业面貌和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场所的历史价值,延续场所的文化精神。
与民用建筑相比,工业建筑特有的高大尺度和粗犷的空间气质,独具魅力。因此,中国船舶馆的设计针对建筑的结构潜能,突破惯常的方法,尝试性地将一系列新功能和构件,如景观斜廊、VIP连廊、屋面及立面装饰构件等,承载于老结构之上,使原有结构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种布局方式,没有割裂原来的空间尺度,而是使游客置身其中,时时感受工业建筑的震撼之处。”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云琪说。为了争取最大的观景面,在南侧14米的高空中架设的观景斜廊与老厂房的结构呈现出19°的倾斜,从而营造出浦西展区里最佳的观景点:隔江南望,波光粼粼的黄浦江、气宇轩昂的国家馆、时尚高雅的演艺中心尽收眼底。
改建的中国船舶馆尽可能地保留了江南造船厂老厂房的历史痕迹,减少对原有材料、色彩的干预。漫步其间,部分原始的斑驳地坪,幽幽地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深灰色锈蚀钢构件、船舶生产所需的记号,静静诉说着对场所文脉的传承。
同一屋檐下的两种风格
世博会博物馆主要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博会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综艺大厅则定位为非主流综艺表演场所。这两个展馆的改造前身,是江南造船厂的一个部件装焊工场。
要把一个工场改造成同一屋檐下两种风格的展馆,如何才能相互协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胡茸说:“我们在两个建筑单体之间形成共享的一个入口广场,顶部保留老厂房的网架,设置成景观照明的“光云团”,从而营造出不同建筑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
届时,观众从入口广场向左看便是世博会博物馆,这是一个以折线形橙黄色聚酯板包容展览空间,构建出“文化容器”的造型;而右侧的综艺大厅则是晶莹剔透的多边形玻璃休息厅,厅内“藏着”异形的红色观众厅,仿佛水晶盒中红色钻石熠熠生辉。综艺大厅分为休息厅、观众厅、舞台及化妆排练用房、餐饮用房。观众厅约1900座,舞台部分拔除了一根钢柱,形成舞台台框。常规演出时,边缘坐席不作利用;若需互动表演,可搭建伸出式舞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综艺表演的要求。
上钢三厂特钢车间保留历史温情
一个曾经钢花四溅的车间,现在成了一座“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当你看到宝钢大舞台时,你会被这样绝妙的构思而折服。
在上海世博会庞大的场馆建设和区域改造中,宝钢大舞台是幸运而快乐的。正如设计师、华东建筑设计院建筑所所长杨明的描述:“它遇到一个出色的城市主题,遇到了一个尺度匹配的城市公园和沿江视角。作为工业遗存代表的闪光个性,它也给上海世博会带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温情感。”
宝钢大舞台是由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改建而成,包括2000年建造成的主厂房和1987年建造的连铸车间。据说,在改建之前,这些工厂车间的外立面多已残破锈蚀,内部仅有部分钢平台和屋顶3个标志性的高炉风帽仍然保留。
就是这些残存的记忆,正在被设计师“妙手回春”:主厂房顶部的3个高炉风帽,重新刷上了油漆,改造成带有风扇的采光顶棚,在弱风的条件下,这些屋顶风帽可以制造出内部拔风的效果。那些已拆除的外立面钢板与顶板,被仔细地整理与清洁,少量的仍被设计成外墙装饰面板和挡雨百叶。而原有的钢炉、冷却管、巨型螺栓等构件,则将被艺术家加工制作成不同尺寸的主题雕塑置于室内外,成为保存曾经的工业文明的细节。
整个宝钢大舞台的设计,采用了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旧构件只进行基本清洁,保持斑驳的原貌色彩;新构件则明亮光洁,清晰辨认。人们穿行于建筑之中,既能看到工业遗存历历在目的痕迹,又能体会到更新所带来的对比和惊喜。
但起初,这种沧海桑田般的今昔比对,并不被施工现场的工人们所接受。每次看到那锈迹斑斑的旧钢架,工人们就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想给它刷上新油漆。一天,工人们终于忍不住了,所幸的是,刚开始动手就被到现场巡视的设计师发现并制止。望着整个连铸车间里唯一的一处新油漆,设计师心痛不已。那一刻,工人们忽然理解了设计师的初衷。后来,仅仅为了在连铸车间约5层楼高的屋顶上安装25只灯泡,工人们不厌其烦地在木质平台上,5次拆装20多米高的脚手架……
为实现开敞式的空间结构被动降温,宝钢大舞台设计了覆盖整个屋面的草毯系统和标志性的墙面植物遮阳板,有效阻止阳光的直接照射。而它独特的可活动墙体,则大大增加了穿堂风的流速。此外,观众区上部还设置了一套直吹坐席的风管送风系统。作为极端高热天气的应急预案,该系统取风口处可摆放冰块,使送风温度从室外38℃或更高,降到28℃上下,再送入观众席中心区域,融化的冰水则流入景观水池内。
据悉,世博会期间,宝钢大舞台将成为各参展国国家馆馆日、各省市馆馆日、各主题馆开馆日庆典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百年南市电厂铭记过去开启梦想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中,有这样一条时间轴线:“足迹―城市―梦想”。城市所留下的历史足迹,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借鉴;城市的未来发展,则为人类开启梦想的窗口。世博会主题分馆“未来探索馆”,正是一座浓缩着“足迹”与“梦想”的建筑。
它由原南市电厂的主厂房改建而成,并于近日被评上我国环保建筑中的最高奖项“三星级绿色建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康月说,始建于1897年的南市电厂,一个世纪以来,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及电力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传统燃煤电厂也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随着城市改造及工业技术的发展需求,原南市电厂已退出历史舞台,而如何实现从“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煤电中心”向“绿色能源中心”的完美转变,成为主厂房项目改造的重点。
如今,改造后的主厂房已成为一个展现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超级展品”。绿色混凝土、可回收金属冲孔网板、透水砖块……通过建筑与能源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江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主动式导光等多项科技元素,未来探索馆已成为“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三星级绿色建筑”。
“那就是江水源能源中心”,康月指着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告诉记者,“别看楼不大,但基座很深。地上建筑面积仅225平方米,底下却达到了9936平方米。”这个充分利用原南市发电厂黄浦江取排水管道及取水隔栅井等设施,建立的江水源区域能源中心,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可为浦西世博园区内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部分企业自建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空调冷热源。
此外,在主厂房阶梯式屋顶平台上,520千瓦的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年平均发电量可达51.08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178吨标煤,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40吨。还有,主动式人工导光技术,利用太阳镜反射原理,变垂直光线为水平漫射光线,有效减少室内人工照明的使用量,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光谷”;膜生物反应器为主的处理工艺,有效进行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正与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碰撞与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这两条平行线,在此处找到了“交叉点”。据悉,南市电厂的改建中也特地保留了部分设备,作为日后改建的记忆线索和传统火力发电的主题展示。例如,已确定保留的汽机车间内的大型吊车、9号发电机组,外立面房顶上的4组巨大的粉煤灰分离器……都呈现出强烈的工业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