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消息:建立在企业的需求和建议之上,上海一些城区探索在长三角推进产业梯度衔接共赢模式。据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提供的最新消息,位于江苏大丰和海安的上海杨浦工业园正式开建,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形成区域间异地工业园区,引导传统制造业构建合理运营布局,总部经济在上海、异地生产、统一经营,企业发展在“梯度”之中“拉出了新空间”。
据了解,此次开建的上海杨浦工业园,是“一园两基地”的布局,分设在江苏大丰和海安。大丰工业园首批共开工建设5个项目,占地764亩,总投资14.95亿元;海安工业园首批共开工6个项目,占地282亩,总投资5亿元以上。两基地统一开发,共同管理,用工成本大、占地较多、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倾向于向大丰集中;而精细加工、用工成本小、占地较少、管理比较简单的企业倾向于向海安集中。
据杨浦区政府人士介绍,在长三角异地建立工业园的设想,最初来自于企业的建议。去年6月初,区内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在走访上海剑豪液力传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吴剑军反映,很多企业随着产能的迅速扩大,上海中心城区无法满足其生产基地的需求,企业纷纷向上海郊区和外省市迁移,建议政府在商务成本较低、技术工人集聚的长三角地区购买土地,建立异地园区,缓解企业生产基地紧张问题,同时推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据上海杨浦区工商联人士介绍,异地工业园的运作模式是:总部经济在上海、异地生产、统一经营。入驻异地工业园的企业,总部不迁移,其研发和经营职能仍留在上海,生产在异地;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
据悉,异地工业园内的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独立承担土地费用、基建成本,独立进行建设、生产。园区土地先由两地政府商定供地价格,再由属地政府按规划供地;统一管理、共同服务、利益共享,由两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园区管委会,双方派员,统一负责园区的建设管理,共同开展对企业的服务,并按有关协议实现利益共享。
相关专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正向纵深进展,随着苏北等“后发地区”纳入一体化进程,区域发展的梯度空间明显扩大,区域内“先发地区”生产用地紧张、生产成本上升、劳动用工困难等瓶颈问题有了新的合作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