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与、500多家企业集体亮相、近20万人次前来参观。”昨天闭幕的2009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无疑是热闹的。但是,闹猛的背后却掩盖不了本土内容的缺失。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许多内地设计师的创意作品看似新奇,但其中的创意元素多年前西方设计师就曾用过。
据统计,上海目前共有81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4000家,创造就业岗位逾8万个。到2010年底,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总数将达到100个。然而,创意产业每年约3000亿元的产值来自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不足十分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差20年
在中国馆的一个展台,记者发现了一款可以像古代竹简那样卷曲的计算器。一问才知道,这竟是中国香港工业设计大师叶智荣在1980年代的作品。叶智荣曾留学美国和荷兰,有很深的西方创意设计的背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20多年前的作品,这款计算机在今天的中国内地看来,依然显得很新潮。
在展览现场,内地设计师各式创意也颇吸引眼球。不可否认,他们对创意的理解在飞速地前进。几年前,一度流行的创意只是在一把椅子的背脊上雕一朵花,如今将左右边的两条腿设计成半圆形的弧度也很常见。可是,仔细观察,那个装着两片半圆形腿脚的椅子,很多年前,意大利人和瑞士人就做过了。
中国内地创意水准究竟与发达国家相差了多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发达国家的创意人士给出的回答是,起码相差20年。如果说,西方创意产业已经完成了20年前的结构创意向功能创意转变的话,那么中国内地现在主要还停留在单纯的结构创意上。就在“把产品做得好看一点”还是中国内地设计师的主要任务的时候,西方已经推出了概念型环保车这样的重量级创意产品。起步较晚的中国创意产业,难免要从学习西方开始,但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的创意产业在模仿西方时会不会丢失了自我。
只是打造了光鲜外壳
诚然,近年来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成就有目共睹。除了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上海还对工业历史建筑实行保护性开发,一批主题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脱胎于老厂房,方兴未艾。
但是,改造几个老厂房再吸引数十乃至几百家创意工作室入驻,创意产业就诞生了?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家具城老板,闻听创意产业集聚区红红火火,也动了“创意”的念头,遂清退家具公司,把偌大的两层楼面草草用玻璃做出间隔,便大张旗鼓地打出“创意园区”的横幅开始招租。
“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创意产业有严格区别。”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现在没有确切的统计能说清国内创意产业究竟有多少是从创意产业园区创造出来的。“估计乐观不了。据我了解,上海创意产业现在每年的产值大概3000亿元左右,而80余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值或许连300亿元都没有。就这‘零头’,园区内的餐饮还占了很大的比重。”
专家指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本身只是打造了一个外壳,培育了一种形态。形态必须有内容来填充,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态如果形不成一种业态,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顶多就是“二房东坐地收钱,小房客自娱自乐”。
在日前举办的以“创意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09上海国际创意产业论坛”上,澳大利亚跨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兼董事何博炎的发言提出了一种警示:“中国的创意产业基本上是以工业园区的形式来组织的,但在投资基础设施等硬件时,中国也需要关注软件。我觉得,中国创意产业现在最应做的是创造出本土内容,服务于中国的观众。这之中,可借鉴世界各地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关键是真正为中国内部的市场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