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城市河流“流向”何方 |
|
|
|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河流是取水和排水的水源,是运输的通道,是工业文明的摇篮;然而旧技术时代城市工业的成长,也往往伴随着河流生命的窒息。直到生态环保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关键词,城市河流才渐渐复活,滨水地带的改造也由此成为城市的新话题。在昨天下午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和本报联合主办的“2009苏州河文化遗产博览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提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河流应当成为核心公共空间。
问题:工业滨水带之痛
和伦敦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一样,上海的苏州河也曾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的繁荣和痛楚。在上海人的记忆中,“黑臭”一度就是它的标签。历时十年的苏州河三期治理把“清水”还给了上海,但和其它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一样,工业滨水带如何转身成为一道新问题。
“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的滨水地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原有的工业滨水地带与城市中心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往往是分离的,如何进行再开发是核心问题。”郑时龄院士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水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品质,城市滨水地带也由此具备了成为城市核心公共空间的优势。
探索:苏州河的“流向”
苏州河西段具有典型的工业滨水带特征。工业区的用地有一定的规模,厂房和仓库建筑具有历史感和沧桑感,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品质,能提供丰富的记忆,适宜于多种功能的开发。郑时龄院士认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苏州河这片曾经的工业滨水带完全可以成为城市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基地。
郑时龄院士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发展,苏州河西段特别是普陀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风生态商务园的开发就是成功的实例,还需要一定的规模和品质,“我们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实施多种方式利用与改造。例如厂房可以改造为创意中心、文化中心、剧场、住宅、会所和其他设施,发展城市产业新的增长点。”
此外,苏州河要成为公共空间的中心,而不是边界和边缘,必须注重两岸的联动开发,创造丰富多彩的多功能滨水空间,“这需要与南岸的长宁、静安区共同规划,提高品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