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温岭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地难”问题,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车间一线,与各企业家、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沟通,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扩大政策宣传,主动服务咨询
我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耕地资源紧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已成为我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我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约0.45亩,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3,而且,可挖掘的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另一方面,有些镇村两级干部耕地保护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违法用地和粗放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走访中小企业过程中,仍有部分企业家暴露出“先上车后买票、先建设后补办”的想法,对于国务院明确规定的“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规定等一无所知。因此,加强土地政策宣传,既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土部门与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交流、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的基础。
二.创新孵化机制,建设标准厂房
对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国际上一般通过企业孵化器予以扶持,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根据我市中小企业现阶段普遍资金短缺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初期应当尽量把资金用到工业产品生产经营刀口上、而不是投资到永久性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投资上。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一方面可以让中小企业摆脱用地要素的制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集中精力埋头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违法用地、以疏堵漏,真正实现工业集中到园区,避免因违法用地产生环保、安全等各方面社会问题,避免出现工业企业圈地闲置现象。我市前阶段也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推行建设标准厂房,但政府性投资建设、社会投资建设项目不多,基本上均为村留地、企业自建,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上也未予以足够重视和安排落实,从实地走访大溪镇几家企业来看,大部分为向村集体租赁后违法占地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在当前日益趋紧的政策环境下已不可取。在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上,建议各级政府今后应高度重视,在各方面予以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三.鼓励节地挖潜,引导零地技改
国务院年初就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专门发文,要求我们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通过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产出率,实行“零用地改造”,根据我市《关于鼓励工业企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规定,翻建和建造三层及三层以上厂房的,将不再收取土地价款,涉及的城建配套费全额减免,其他有关规费的市得部分减半收取,这些政策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建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对通过“零地技改”验收的企业予以补助,引导企业用地模式向“空中拓展型”、“地下空间开发型”、“标准厂房型”、“提高容量型”、“闲置土地盘活型”等集约用地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