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天兵:开发区企业化是出路 |
|
|
|
记者:关于开发区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企业与开发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现行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开发区运作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你怎么看待中国开发区这些年的发展?
张天兵:中国开发区的建设在早期来说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最初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圈一片地,把投资者聚集到某个地方,呈现一定的规模效应,短期内拉动投资。很多国外的地方也在研究中国的模式,比如中东。但现在走得有点儿过头了,开发区遍地开花,似乎有些走火入魔。这和中国的产业发展类似,什么产品畅销了,大家就一哄而上。
中国的开发区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当时各地的基础设施都还很薄弱,投资者也比较看重这一点;第二个阶段开始比政策,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等。现在属于第三个阶段,特点是政策性的东西各地也都差不多了,于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争抢得比较严重,而且争抢的方式也十分不公开。
整体来说,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和制造业互相压价竞争比较类似,就像做服装、做玩具的企业一样,现在还处于第二阶段的开发区其实还是处在价格战状态,而邻近的或有竞争关系的开发区为了争取投资者会竞相让渡一部分利益,就看谁让的利大。从吸引投资者的竞争力角度看,短期是有好处的。但同时造成的问题是,财政的资源、税收的资源流到了投资者手中,对国家的利益及园区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不经济的。
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开发区,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对产业园有自己明确的产业定位,整体的配套和相应的政策都是根据定位来做的,这样的开发区相对比较成功。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的开发区泛滥成灾,一个区域不同级别的多个开发区相邻,从某种程度上说开发区之间存在先天的竞争条件不平等,这是否也是造成竞争混乱的原因之一?
张天兵:这确实是造成开发区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发区的招商和官员的绩效考核相关,每一个层级的官员都把GDP作为一个抓手,所以每个层级都有冲动自己搞一个开发区。
开发区对地方政府来说有几个好处:首先是形象工程,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任期上的时候就搞开发区,可以成为很明显的政绩。其次,开发区的建设本身有很多奥妙,因为建设开发区需要资金,会有工程,会给个人带来好处。承担开发区的开发以及招商和运营的单位,在有压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和利益。
等级的高低对于开发区而言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目前的开发区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国家级的就可以享受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了,中国的税收都是分为两部分,上缴国家的部分和地方留成的部分,如果是国家级的开发区,就能够享受国家那部分的支持。好比一地的财税收入有100元,交给国家50元,地方留成50元,那么地方级的开发区就只能用地方的50元来支持,而国家级的开发区就还可以得到国家手中那50元的支持。
开发区应企业化运作
记者:你认为如何改变目前的开发区混战状况,是不是仍由政府出面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
张天兵:其实现在国家、省市级政府也都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现在在国家层面,试图用区域规划的办法,来形成不同地方的不同定位,就像前一阵子刚刚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但是从实际上讲,只要各个行政区划还是在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还是以开发区作为政绩的表现,地方政府官员圈地做开发区还有个人利益存在,实质上的改变就不会太大。招商的时候还是会出现省一级的项目省长带队,市一级的项目市长带队的现象。
记者:对于目前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你怎么评价?你觉得开发区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发展?
张天兵:在中国,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政府手里掌握的资源比较多,是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这部分资源是不是应该由政府来支配,还是应该由市场来支配,这是很值得思索的问题。
其实现在一些好的开发区的运作模式开始有些变化,比如大连软件园,就有点儿官督民办的意思,开发运营大连软件园的是一家私人公司,当然它跟政府的关系很密切,但由于它是民办的,它会从市场的角度对产业本身有很好的规划,去仔细了解投资人需要哪些东西,服务会做得很仔细、很到位。把开发区当做企业来运营,成为一种企业行为,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开发区开发建设中所存在的弊端,比如长官意志,比如只是生硬地跟随中央的精神,什么时髦搞什么,而不是从自身的特点、优势来选择项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