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是国际共性课题,我国也到了必须正视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阶段,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为传统工业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拓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生产制造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7月29日在“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阐述了上述观点。
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推动传统工业区转型的重要路径,国内外传统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转型升级模式。比如曾是法国最大的钢铁、煤炭重化工基地的洛林地区彻底告别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接续和区域转型;北京朝阳酒仙桥地区曾是北京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国企改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新的元素,依托废弃厂房设施大力发展创意经济。总部经济理论提出后,国内一些传统工业区,比如北京市朝阳区、石景山区、成都市成华区、沈阳市铁西区等,积极探索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首钢以总部经济模式搬迁,在石景山保留了总部和品牌,留下了创新能力、销售渠道,走出了一条企业转型、区域转型、产业转型三者融合并进的道路,企业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入选2011年世界500强;首钢原厂区打造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将形成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
赵弘提出,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传统工业区转型要把握四个关键点。一是应善于运用总部经济理念,通过制定相应政策等,保留企业总部和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二是要通过区域功能再造、环境再造、形象再造,形成吸引新要素、新总部聚集的强大势能。三是要按照新定位实现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的协调。四是积极构筑“政府主导、企业开发”,既运作有效又监管到位的开发建设模式,制定统一规划和政策,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保持总部地产供需大体平衡,推动总部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会上还发布了赵弘主编的第七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