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废旧仓库、厂房改建而来的创意园区,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苏州河沿岸。然而,创意园区在发展中遭遇诸多“成长的烦恼”。据统计,园区文化创意产值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不足十分之一。
近日,记者沿着苏州河,走访了多个园区。改造、转型、升级,沿岸园区正探索新模式,让创意真正依河而生。
建设招商“摸着石头过河”
在充满历史斑驳光影的老建筑中,绘画、设计、开发软件,闲暇时到观景平台小坐,看水景,吹清风,对岸绿是绿、红是红,小径曲弯、台阶起伏,好不惬意……在苏州河畔的创意园区,这是很多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写照。
走进南苏州路1295号,一栋破旧的建筑内别有洞天:一楼是各种精美骨瓷的展示厅,二楼是设计销售中心。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杜月笙的粮仓,解放后成为一家果品公司的仓库,2000年被改造成创意园区。2008年,高端骨瓷品牌“玛戈隆特”的创意总部入驻。
“刚来时这里很乱,模特经纪、生活用品等跟创意毫不沾边的公司都‘窝’在园区,苏州河边的环境脏、杂。”玛戈隆特骨瓷公司管理人员高颉亲历这几年园区的变迁。
随着玛戈隆特入驻,一批具有相同客户定位的设计公司也被吸引过来,家居设计公司、豪华汽车设计公司等纷纷在苏州河畔安家。“这是苏州河流进市区的第一个创意园区,也是苏州河畔最早的创意园区,当时人们更看重高楼大厦的商业价值,由老建筑改造而来的创意园区不被认同,该怎么建设、运营、招商,没有人说得清,园区长时间无序经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海市创意产业服务与展示平台有关负责人评价说。
现在,由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园区的建设发展,吸引上下游设计公司入驻,创意氛围渐浓。“苏州河变清了,两岸也多了很多绿化,许多其他公司与我们合作,就是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不过,园区周边未完全利用开发,有一侧很杂乱,希望能进一步改造。”高颉坦言。
突破瓶颈打造创意品牌
沿苏州河继续走,抵达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区。记者看到,园区内有不少情侣拍照留影,还有不少来自日本、韩国的游客。
“对公众开放,是M50的特点。园区一层大部分为画廊画室,公众可进去参观。”园区总经理王艺介绍说,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民族纺织生产基地,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春明粗纺厂停产。一些艺术家自发聚集在此,政府适时引导,成立创意园区,主题定位为视觉艺术。为了保持特色,园区始终抓牢主题业态。M50内约75%是画廊和工作室,约20%是各类设计,如平面、产品、服装、建筑,剩余5%是配套餐饮。